Kurt teach 1 500  

這是大部分歐洲人、北美洲人的生活方式,他們約莫十四歲便開始打工賺錢,不再拿父母親的錢,大多利用六七八月的時候打工,芬蘭的工資制度還不錯,平均薪資是兩千歐元,工作時數是固定的,勞工保障做的完善,所以兩三個月的一整天下來的打工大約可以賺足六個月的生活費,如果想要過再更好生活的(譬如說用有牌子的洗髮乳或買有牌子的衣服等等)人會平日去打工。

芬蘭人認為一定的年紀就要出來工作,通常是小孩子親自告訴父母親要出去工作,而且同儕也都如此,極少有人還待在家中仰賴父母親,如果這樣同儕也會覺得奇怪。芬蘭班上打工的人數比例恰巧和台灣相反,他們是大多數人都在打工,一兩個沒在打工,而台灣是打工的寥寥無幾。

這和文化社會有很大的關聯,也和父母親看待小孩子的態度有關。

在北歐,勞工的薪資福利很重要,也多半很平等,加上北歐的觀念裡認為行行出狀元,不會有很大的階層差異,不會特別一定要念到大學、碩博士,也不太會念什麼好念什麼不好。學校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,只要你能做到一定的程度,找到自己的方向,通常都沒有太大的問題。

所以求學期間做什麼工作都無妨,只要你付出什麼來換到金錢、生活費,那就是你的東西。在實習期間也有人在打工,而且是兼差兩份工作,令我非常佩服。大多的學生多以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做為打工項目,有些人當病人的假日看護,有些則是教網球,有些教導鋼管舞,有些人在飯店清理,有些人在公司裡面打雜,各式各樣的工作都有。

因為必須提早出來賺錢,芬蘭人很小就獨立,也學會怎麼面對許多事情,他們較少有亞洲人要出社會時產生不適應的問題,或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,或是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哪邊,或是無法平衡自己和外界的聲音。

其實只要在學校讀書,芬蘭政府都會給生活費,一個月大約四百歐元,芬蘭政府了解大多數的孩子需要自己賺錢,卻又不希望學生因為打工的關係耽誤了學校的課業,所以政府規定大學必須在六年內唸完。這筆補助的錢其實剛剛好,只是可能能買的東西價格上都會是最便宜的,所以若想要好一點的生活,買比較貴一點的食材、用比較好的洗髮精等等,就會想出來工作。

經濟獨立的芬蘭年輕人,為期兩個月的暑假幾乎都在工作,這兩個月所賺的薪水,可以悠哉的度過下一個學期,倘若將這個情況放在台灣,在暑假,除非是做偏知識性質的高薪水工作,否則以勞力類型工作來看,這樣兩個月所得到的薪水應該無法支撐下一個學年度。

當芬蘭人聽到我們亞洲大多地方,會等到學業全部念完才來工作,多半會覺得有趣,和他們很不一樣,有些人會覺得奇怪,有些人覺得這樣似乎還不錯。「不過你們這麼忙,要工作也沒時間工作。」亞洲社會中,求學階段要讀的書雖然因科系而有差異,但很多時候,我們的求學中充滿著讀書和考試,形成一個一個沒有限制的迴圈。加上工資、國民所得較低,工作時間較長,學生比較不容易平衡讀書和工作。

大多時候,芬蘭人覺得工作的經驗是非常重要,有工作的經驗也在後來他們要找工作時,加上不少分數。工作經驗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,比較少有理想中工作和現實上的一個落差。

在亞洲,因為環境的種種關係,薪資的差異大,持續有工作經驗又一邊念書的同學比較少,雖然亞洲父母多半認為工作很重要,但又不希望孩子在求學階段把精力放在工作上面,形成一種矛盾的論調。

不管是前提的環境,還是整體社會的態度、個人的思維,亞洲的整體情勢和芬蘭的模樣差異很大。我們沒辦法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,要小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,選擇自己最喜歡的,或是找出自己的興趣,或者要求小孩子早早就要出社會,這些本來在一個人成長中較難的部分因為教育的體制、環境的氛圍變的更難達成,所以有許多人選擇持續的唸書、保持不清楚自己要什麼、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找不到自己的興趣。

做為父母的,大概也只能給予支持、協助和提供視野開闊的機會,讓他們多看看不同的東西,去了解自己,和到底想要做什麼工作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妙兒克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